(47kb)

 

1. 西晉武帝之政治措施:

 

西晉結束了三國的分裂。武帝為免天下再次紛亂,乃推行一連串政策,以鞏固其政權。現分述如下:

 

. 分封諸王  (政治)

晉武帝鑑於曹魏政權孤立而亡,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,先後分封同姓諸侯王27個,容許他們各自擁有封地萬戶至二萬戶,亦有軍隊一千五百至五千人,更可自行選任官吏,權力甚大。

 

. 撤州郡兵    (軍事)

武帝又鑑於東漢末年州牧軍權大而成割據局面,卒至漢室傾覆,乃於平定吳國後,盡撤州郡兵備,全歸地方諸侯國,規定大郡僅置武吏百人,小郡五十人,自此州郡武力大衰。

 

. 重視世家    (人事)

武帝出身世家,其得國也多賴世家大族的支持,故即位後極力維護世族的特權,給予世族高官厚祿,而任其清談玄理,不理政務,且容許世族把持負責薦舉人才的中正官,使九品中正官制造成「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世族」的官場壟斷局面。

 

. 接納外族    (處理外族)

漢魏以來,北方胡人逐漸內徙,雜居邊地。晉武帝即位,雖有大臣傅玄、郭欽等建議遷徙胡人至邊外,但不為接納,反為安撫胡人,補充中原地區兵源和勞動力,武帝主動招引胡人遷至黃河流域居住,胡人遂廣泛分佈在北方地區。

 

以上種種政策,均埋下日後「八王之亂」和「永嘉之亂」(「五胡亂華」)的遠因,卒致中國再度陷入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2. 西晉武帝政治措施的影響:

 

西晉武帝實行的各項措施,原為鞏固治權而設,但效果適得其反。現分述西晉武帝政治措施的影響:

 

. 八王之亂

武帝分封諸王,本欲以諸王屏藩晉室,但分封之宗室既擁有軍隊和自置官署,造成地方勢力之割據,王國儼然一個小朝廷,可與中央對抗。日後這些諸侯王積極拉攏黨羽,擴充軍隊,組成不同政治集團,種下「八王之亂」伏因。

 

. 永嘉之亂\五胡亂華

武帝准許胡人徙居塞內,胡人遂得在今西北一帶與漢人雜居,形成一半月形包圍狀態,種下日後五胡亂華的伏因;且武帝為矯正東漢末年州牧割據之局,裁撤州郡兵,令地方失去防衛的實力,邊備亦呈空虛,導致五胡入侵,地方無力鎮壓。

 

. 門閥現象

武帝依賴世族治國,沿用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,造成世家大族世世代代位至公卿,寒門之士飽受壓抑,只能做小官,形成南北朝以來之「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世族」之社會現象。

 

西晉歷四帝,凡52年,終落入五胡之手,五胡十六國旋起旋滅,使中國備受蹂躪270餘年,最後隋再一統天下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3. 西晉八王之亂的起因(背景)

 

晉武帝死,昏庸愚昧的惠帝繼位,大權遂落在皇后賈氏手中,引致「八王之亂」,使晉室元氣大傷。現述其起因如下:

 

. 分封遺害

晉武帝鑑於曹魏孤立而亡,乃大封同姓宗室,分據要津,以屏藩王室,並准其自置軍隊及官吏,於是造成內輕外重,諸侯王有能力與中央對抗的局面。

 

. 撤兵不當

武帝又鑑於東漢末年州郡割據之患,平吳後乃盡撤州郡兵備,全歸地方諸侯國,至使地方防務空虛,故日後諸王擁兵作亂,地方無力控制。

 

. 賈后專政

武帝私心自用,立其痴呆兒子繼位為惠帝,皇后賈氏乘機專政,先廢殺太子,再利用諸侯王的利害衝突,排斥異己之晉宗室。趙王倫不值其所為,遣諸王入京殺賈后。後趙王倫自專國政,引致其他諸王覬覦,從此遂揭開了諸王互相殘殺的局面,所以可云賈后專政是促成「八王之亂」的導火線。

 

八王之亂,前後16年,動搖了西晉國機,讓胡人乘時南侵,招致「永嘉之亂」,再使中國陷入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4. 西晉八王之亂的經過:

 

晉武帝死,昏庸愚昧的惠帝繼位,大權遂落在皇后賈氏手中,引致「八王之亂」,使晉室元氣大傷。現述其經過如下:

 

.楊駿輔政,賈后爭權

晉武帝死,痴呆的惠帝繼位,遺詔由皇太后的父親楊駿輔政。惠帝皇后賈氏欲擅國政,為駿所抑,遂成勢不兩立。賈后利用諸王與楊駿的矛盾,教唆楚王瑋帶兵入京殺楊駿,使汝南王亮輔政。後賈后不滿汝南王亮獨專朝政,遂令楚王瑋殺之,再以擅殺罪誅楚王瑋,自專朝政達8年之久。

 

. 趙王自立,齊專政   

太子日漸長大,因非賈后所生,於是誣以謀反罪,廢為庶人,繼而逼殺之。趙王倫覬覦帝位已久,遂借此為藉口,聯合齊王冏入京誅賈后及黨羽,旋廢惠帝自立。齊王冏非常不滿,復與河間王顒、成都王穎起兵,襲殺趙王倫,迎惠帝復位,齊王冏以首功輔政,獨攬大權。

 

. 長沙王乂、成都王穎先後奪權

其後,為爭奪政權,河間王顒、成都王穎發兵討伐齊王冏,長沙王乂響應,擒殺齊王冏,長沙王乂代掌朝政。河間王顒、成都王穎又聯合東海王越合力殺長沙王乂,政權遂落入成都王穎手中,並擬廢惠帝自立。

 

. 毒害惠帝,東海王越掌政

不久,東海王越進兵討成都王穎,為成都王穎所敗,河間王顒乘機佔據洛陽,其後獨掌朝政。東海王越再次起兵,殺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顒,毒害惠帝,改立武帝子熾,是為懷帝,並把持朝政。至此八王之亂才告結束。

 

從賈后殺楊駿起,至東海越王立懷帝止,宗室戰亂長達16年,參加戰亂除賈后外,還有八位諸侯王,故史稱「八王之亂」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5. 西晉八王之亂的影響:

 

晉武帝,昏庸愚昧的惠帝繼位,大權遂落在皇后賈氏手中,引致「八王之亂」。現述其影響如下:

 

. 動搖國基

八王之亂前後長達16年,造成數十萬人被殺,百多萬人流離失所,洛陽、長安遭受嚴重破壞,三國以來恢復的社會經濟再度破壞,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基礎。

 

. 胡人南侵

八王之亂起,晉室傾頹,散居邊境的胡人勢力坐大,而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西晉的軍力,致使無力控制內徙胡人;加上諸王混戰中援引鮮卑、匈奴等胡人參戰,暴露了中原虛實,於是匈奴劉淵舉事,諸胡亦乘機反叛,永嘉之亂由是發生,西晉覆亡。

 

八王之亂引起的影響,直接導致中國再陷入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,開啟中國人民首度淪落外族統治手中的先河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6. 西晉永嘉之亂的原因(背景)

 

當西晉諸王在中原爭權奪利,互相殘殺之際,散居北方的胡人乘機入寇中原,造成「永嘉之亂」,西晉滅亡。考永嘉之亂的原因如下:

 

. 徙戎之議不行

自漢魏以來,胡人陸續內徙,至西晉時,匈奴等五胡近百萬人,分佈於北部與西部邊境,形成對首都洛陽半包圍的形勢。晉武帝時的大臣郭欽、江統獻《徙戎論》,卻未受接納,胡人勢力坐大。

 


. 晉室制胡無方

西晉初年,君臣奢侈腐化,政風腐敗,加上大臣權貴崇尚清談,不理世務,對邊境胡人的威脅,漫不經心。而晉武帝又盡撤州郡之兵,終使胡人叛亂,地方無力控制。八王之亂持續16年,晉室元氣大傷,州郡空虛,五胡遂乘時而起,釀成永嘉之亂。

 

. 種族仇恨

自漢以來,地方官吏都未對內徙胡人加以教化。至西晉時,邊境官吏對胡人更加多歧視,甚至虐待,除苛刻賦稅外,更強迫充當兵服役,掠賣為奴,以致種族仇恨。因胡人參與守邊,及匈奴、鮮卑在八王之亂曾介入群王混戰,瞭解西晉內政和邊防虛實,遂乘八王之亂後,北方社會經濟嚴重破壞,加上連年災荒,民變四起,而起兵叛變,觸發「永嘉之亂」。

 

 

永嘉之亂,懷愍兩帝先後被擄,引致西晉滅亡,東晉偏安,南北對峙270年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7. 西晉永嘉之亂的經過(西晉覆亡經過)

 

當西晉諸王在中原爭權奪利,互相殘殺之際,散居北方的胡人乘機入寇中原,造成「永嘉之亂」,西晉滅亡。考永嘉之亂的經過如下:

 

. 匈奴王稱帝

西晉自八王之亂起,北方諸胡乘時崛興。晉惠帝末年,匈奴王劉淵起兵叛晉,自稱漢王。懷帝永嘉二年(公元308),正式稱帝,定都平陽。淵死,子劉聰繼位,關東大部分地區已為匈奴所有,洛陽危在旦夕。

 

. 洛陽破陷,懷帝被擄

懷帝永嘉五年(公元311),劉聰派遣劉曜、石勒大舉南侵,石勒大破晉軍十萬主力,劉曜攻陷洛陽,擄懷帝,殺太子、百官,焚燬官府宮室,被殺晉人不知其數,史稱永嘉之亂。

 

. 長安又陷,愍帝出降

次年,晉臣共立愍帝於長安,改元建興。建興四年(公元316),劉聰再派劉曜攻入長安,愍帝出降,翌年被殺,黃河流域盡為匈奴所佔,西晉遂亡。

 

 

西晉歷四帝,凡52年亡,北方落入五胡(匈奴、鮮卑、羌、氐和羯)手中。五胡所建國家,較顯著的凡16。五胡十六國旋起旋滅,此起彼落,使中國北方備受蹂躪270餘年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
8. 西晉永嘉之亂的影響:

 

當西晉諸王在中原爭權奪利,互相殘殺之際,散居北方的胡人乘機入寇中原,造成「永嘉之亂」,西晉滅亡。考永嘉之亂的影響如下:

 

. 南北分裂

永嘉之亂,導致西晉覆亡,長江以北盡入胡人手中,相繼建國。晉室殘餘勢力南遷,建立東晉偏安的局面,這使中國在短暫一統後,再陷入長達270餘年之久的南北分裂之中。

 

. 經濟南移

永嘉之亂後,北方地區為五胡戰場,殘破不堪。為了逃避戰禍,大批人口南遷,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人力物力帶到南方,促進當地的開發,也加速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。

 

. 文化南傳

永嘉之亂後,北方世族隨晉室南渡,其學術、文化隨之南傳,使南方學術文化得以迅速發展。但另一方面,清談玄理,不理世務之風,門第觀念及高門世族的奢華風尚亦傳至南方,東晉未能恢復中原與此不無關係。

 

. 民族融和

永嘉之亂後,五胡入主中原,與漢人雜居,文化趨於漢化,而且通過與留居漢人通婚,使民族血統融和。南遷僑民與當地土著的雜處,亦促成彼此逐漸同化,中華民族更為擴大。

 

永嘉之亂,懷愍二帝先後被擄,引致西晉滅亡,東晉偏安,南北對峙270餘年直至北周楊堅建隋,中國才再次統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