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8kb)

 

1. 太平天國興起的原因:

 

鴉片戰爭前後,中國各地都有反清活動,其中以1850年(道光30年)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事年,聲勢最大,前後凡15年,戰火遍16省,在當時和以後,影響都很深遠。太平天國興起的原因,主要有下列各點:

 

.  政治腐敗

乾隆以後,君主質素遞差,吏治日壞,貪污盛行,清廷又施行捐官制度,徒助長貪風,使內政混亂不堪,民怨沸騰,因而激起太平軍之起事。

 

.  民族仇恨

滿清入關後,實施屠殺及高壓政策,後雖經康雍乾三朝施行恩威政策,籠絡民心,但始終未能消除漢人的民族仇恨。漢人紛紛秘密結社,伺機推翻清廷。

. 戰爭失敗

鴉片戰爭後,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《南京條約》,清廷統治威信盡失,弱點暴露無遺,使國民反清情緒加劇,太平軍遂乘勢以「排滿興漢」鼓動群眾。

. 民生困苦

乾、嘉以後,人口大增,耕地不足,加上外貿使銀價日貴,民生貧困。鴉片戰爭的巨大軍費和賠款,民生更形困頓。道光年間,廣西連年災荒,故太平軍一起,飢民紛紛加入。


太平天國這一場大規模的反清活動,持續了15年,一度動搖了清朝的統治,雖然最後失敗,但已播下了反清思想的種子,成為排滿革命的先驅。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2. 太平天國建國與內鬨的經過:

 

鴉片戰爭前後,中國各地都有反清活動,其中以1850年(道光30年)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事年,聲勢最大,前後凡15年,戰火遍16省,在當時和以後,影響都很深遠。以下扼要析述太平天國建國與內鬨的經過:

 

. 拜上帝會

廣東花縣洪秀全,屢試不第,偶翻基督教《勸世良言》,以上帝為父,耶穌為兄,創拜上帝會。道光24年(1844年),與馮雲山到廣西秘密傳教,信徒日眾。

 

. 金田起義

道光30年(1850年),適值廣西連年荒災,盜賊如毛,洪秀全逐在桂平縣金田村聚眾,約定12月蓄髮易服起事。

 

. 永安建國

咸豐元年(18519月),太平軍勢如破竹,攻陷廣西的永安,建立太平天國,洪秀全自稱天王,並封楊秀清為東王、馮雲山為南王、蕭朝貴為西王、韋昌輝為北王、石達開為翼王。

 

. 定都南京

咸豐二年(1852年),清軍圍攻永安,太平軍突圍北上攻桂林、長沙不克,馮雲山和蕭朝貴先後戰死。乃轉而北渡洞庭湖,攻下武昌,並沿長江順流東下,,佔領南京,定為國都,改名天京。至此,部眾由起事時的二萬增至一百數十多萬。

 

. 鼎盛時期

咸豐二至六年(185256年)是太平天國的鼎盛時期。太平軍定都天京後,頒行新政,再兵分三路。韋昌輝率一路守衛天京;林鳳翔、李開芳率一路北伐,作戰英勇,曾迫近天津,後,因孤軍深入,為清將僧格林沁所滅﹔石達開率一路西征,攻取長江中游的軍事重地;而楊秀清亦率軍攻破圍困天京的清軍「江北大營」「江南大營」。這是太平天國的全盛期。

 

. 內鬨頻生

  咸豐六年(1856年),洪秀全不滿楊秀清專橫跋扈,密召韋昌輝回京殺楊秀清,株連被殺者二萬多人。石達開指責韋昌輝濫殺,韋昌輝遂殺石達開全家,石達開及時逃脫。石達開回京聲討韋昌輝,洪秀全乘勢剷除韋昌輝,表面以石達開主政,暗以二兄多方制肘,石達開遂負氣率部眾十多萬西走。太平天國自此元氣大傷。

 

. 衰落覆亡

諸王內鬨後,洪秀全族弟洪丘玕總攪朝政,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為佐。咸豐十年(1860年),清廷命曾國藩及李鴻章率領湘軍、淮軍反攻。時李秀成攻上海,英、美軍組成常勝軍助清軍將之擊退。同治元年(1861年),天京被圍;同治三年(18646月),天京城破,洪秀全服藥自殺,太平天國遂亡。

 

 

太平天國這一場大規模的反清活動,持續了15年,一度動搖了清朝的統治,雖然最後失敗,但已播下了反清思想的種子,成為排滿革命的先驅。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3.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:

 

太平天國初期發展迅速,盛極一時,但定都天京後,勢力日漸衰落,終至於亡。究其原因,有下列數端:

 

. 領導腐敗

太平天國的領袖多半來自社會的低下層,缺乏遠大的理想。到定都南京後,各人只求生活享受,不思進取,以致政治混亂,同時亦使人民大失所望。

 

. 諸王內鬨

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,諸王為爭權奪利,明爭暗鬥,互相殘殺,先有楊秀清、韋昌輝被殺,後有石達開離京出走,導致傷亡慘重,太平天國勢力由盛轉衰

. 違反傳統

太平軍鼓吹基督教神權思想,蔑視中國傳統禮教,不但到處破壞廟宇,搗毀神像,又反對尊天祭祖,禁讀孔孟典籍,引起廣大士紳的激烈反對

. 言行矛盾

太平天國的政治主張皆未能實現。如公田制、聖庫制,近於掠奪民財;主張人人平等,卻分封諸王;主張禁止納妾蓄婢,諸王卻廣置姬妾,自然大失民心

 

. 戰略錯誤

太平軍初期採取流竄策略,只顧攻城陷地,未能建立堅固的後方根據地。到攻佔南京後,又未能乘勝直搗北京,使清廷得以從容部署,乘時反擊。

. 形勢孤立

天平天國領導人缺乏遠見,對內未能廣結反清力量,如天地會、小刀會等,以致孤軍作戰;對外又未能即時與列強建立關係,反而進攻上海,促成洋人助清消滅太平軍。

. 對手強大

曾國藩的湘軍、李鴻章的淮軍雖屬地方團練,但訓練有素,紀律嚴明,且兵將同心,戰意高昂;加上有武器精良的常勝軍相助,終能擊敗太平軍。

 

太平天國這一場大規模的反清活動,持續了15年,一度動搖了清朝的統治,雖然最後失敗,但已播下了反清思想的種子,成為排滿革命的先驅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4. 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:

 

鴉片戰爭前後,中國各地都有反清活動,其中以1850年(道光30年)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事年,聲勢最大。以下簡述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:

 

. 播下革命種子  

太平天國雖亡,唯餘黨散於四方,繼續宣傳反清活動,成立了哥老會等,並樹立海外華僑反清勢力,民族思想和革命思想廣泛傳播,啟導了清末的革命活動。

 

. 動搖清廷統治 

太平軍在各地轉戰15年,清兵損兵折將,元氣大傷;其後,太平軍黨羽繼續反清,清廷窮於應付,後雖勉強平定,卻削弱滿清政權的根基。

. 漢人勢力抬頭

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等在平定太平天國立下大功,亂平後,清廷不得不重用漢人,自此漢人在滿清政權之比重漸增,至清末甚至掌握地方實權。

. 地方勢力膨脹

太平軍之平定,全賴湘軍、淮軍等地方武裝,自此地方彊吏可練兵領兵,地方勢力日漸膨脹,為清末民初軍閥割據埋下伏根。

. 引發洋務運動

由外國人組成的常勝軍助清滅太平軍,使湘軍、淮軍將領目睹外國武器之優良而思自強,日後漢人掌握實權後,遂提倡洋務運動。
. 國家主權喪失

太平軍攻上海時,中國官吏逃亡,外國官吏乃宣佈上海中立,並自行管治區內行政、司法、海關的工作,派遣海軍執行治安。亂後,上海成為各國領事共管的租界,司法、海關等權盡失。

  太平天國事年,前後凡15年,戰火遍16省,雖然失敗告終,但在當時和以後,影響都很深遠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太平天國在社會、經濟上的改革:              補充資料

 

社會方面的改革

. 制定宗教生活

規定人民必須讀《聖經》、信奉上帝、早晚禮拜、到禮拜堂聽道理等,又禁止人民祭祖、尊孔及讀儒書。

 

. 消除社會陋習

禁止買賣婚姻,行一夫一妻制,並嚴禁吸食鴉片、賭博、酗酒、蓄婢、納妾、狎妓、纏足等惡習。

 

. 提倡男女平等

規定男女平等,婦女為姊妹,男子為兄弟,婚姻不論貧富,婦女可以從政、參軍、任官、科舉及授田等等,皆以平等為務。

 

. 頒行新曆法

頒行新曆法,稱「天曆」,定366日為1年,單月31日,雙月30日。

 

 

經濟方面的改革

 

. 土地公有制

定天下土地公有,分為9等,按人口分田,男女16歲以上均由國家計口授田,16歲以下減半,人民收獲除必須外,禁止私有。

 

. 財產公有制

設立「聖庫」,規定一切收入納歸聖庫,人民不得藏有私產,生活所需全由聖庫供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