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9kb)

 

1. 洋務運動的背景:

 

自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之役後,清廷痛定思痛,認為不再學習西方的知識技術,不足以圖存,遂推行洋務運動。現述洋務運動的背景:

 

. 戰敗教訓

自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之後後,我國不斷受列強侵凌,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,朝野有識之士認為若要振興清廷,必須變革圖強。

 

. 武器落後

英法聯軍一舉攻陷北京,恭親王奕訢親睹西洋軍隊武器確比中國強大。其後太平之亂時,曾國藩等對常勝軍的西洋武器留有深刻印象,故此相繼上奏朝庭,要求效法西洋的船堅砲利,以達強兵目的。

. 士人覺醒

鴉片戰爭慘敗後,部份知識份子開始留意西學,傳教士李提摩太、林樂知等更積極介紹西學,西學開始在華流佈。魏源率先提出「師夷長技以制夷」,馮桂芬又提出「自強」一詞。在奕訢、文祥、李鴻章等倡導下,洋務遂成思潮。

. 經濟崩潰

由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,大量廉價外貨不斷向中國傾銷,使農村經濟及手工業大受打擊,陷於一蹶不振的地步。有志之士俱認為必須謀求富國之道,以西洋為法,興辦工廠實業,發展交通運輸,以振興經濟。

洋務運動推行30多年間,先後發生中法越南戰爭中日甲午戰爭,清廷連番受挫,無形中宣判了洋務「自強」的失敗。  

 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2. 洋務運動的成就\內容\措施:

 

1861年起,洋務運動推行了三十多年,清廷所推行的設施很多,就其性質,可分為軍事、培養人才、工業、政治\外交四方面:

 

軍事方面(目的:加強軍備)

 

. 購置軍械

推行洋務初期,側重向西方購置槍械彈藥,逐步用新式裝備加強軍力;又各英、德購買新形鐵甲船定遠號、鎮遠號等。

 

. 製造軍械

其後,創辦大批新式的軍事工業,製造槍炮、彈藥和輪船,如江南製造總局、天津機器製造局、福州馬尾船政局、漢陽兵工廠、上海炮局等。

 

. 建立海軍

  稍後,清廷致力海軍的建設,先後建立福州水師、海軍衙門,及組成南洋艦隊北洋艦隊。此外,又修築旅順、威海衛軍港,和在大沽口興建新式炮台

 

. 培養人才

  清廷設立船政學堂(設在福州馬尾)、水師學堂武備學堂(設在天津)。又聘請英、德軍官按西法訓練陸軍,及派將軍到各國學習陸軍、海軍,及輪船的駕駛和製造技術。

 

培養人才方面(目的:培養人才)

 

. 興辦學校

在京師設同文館,上海設廣方言館,培養通曉西文及國際公法的外交人才。在江南製造局附設譯書局,大量翻譯西方科技書籍。李鴻章設天津水師學堂、武備學堂,左宗棠設福州馬尾船廠,培訓軍事人才。

 

. 派員留學

容閎之議,先後派遣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學,培養洋務人才。又選派軍官遠赴英、法、德學習陸軍、海軍,及船艦的駕駛和製造技術。

 

工業方面(目的:增加國家收入)

 

洋務運動中有關國防的建設,需要龐大的經費。李鴻章等人逐漸體會到國必先富而後能強,於是積極推行求富措施,從事工業建設:

 

. 發展交通郵電

在上海設輪船招商局,經營內河與遠洋航運業務;創立天津電報局,和鋪設京漢鐵路、津沽鐵路

 

. 開辦冶礦工業

開平礦務局大冶礦廠漢陽鐵廠、及黑龍江漠河金礦局

 

. 創立民用工業

  甘肅設織呢總局;上海設機器織布局造紙廠;廣州、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、寧波等地廣設織布、紡紗、針釘、火柴、麵粉等工廠

 

政治\外交方面

 

. 設立機構

1861年,在北京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(簡稱總理衙門),下設北洋通商大臣(在天津)及南洋通商大臣(在上海),辦理外交、海防及洋務。

 

. 派遣使節

曾多次派使團訪問各國。其後採納恭親王奕訢之議,訂立駐外使臣章程,正式派遣駐外公使於英、美、俄、法、日。

 

 

在洋務運動推行的30多年間1861-95,先後發生中法越南戰爭1884-85中日甲午戰爭1894-95,清廷連番受挫,這無形中宣判了洋務「自強」的失敗。  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3.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:

 

持續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,由於洋務派本身的缺失及外來的阻力太大,終於在中日甲午一役的戰敗聲中宣告破產。以下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:

 

洋務派本身的缺失

 

. 領袖識見不高(政治形勢)

洋務領袖以為西方的富強全憑船堅炮利,故只知改革軍事,而忽略了政治、經濟、社會改革的配合,缺乏全盤計劃,結果事倍功半,地方雖有建設,中央腐敗如故。

 

. 未能通力合作(政治形勢)

洋務運動主持人未能通力合作,如奕訢受制於慈禧太后,李鴻章前期與左宗棠見解不合,後期與張之洞交惡,凡此皆影響洋務的推行。

 

. 推行不得其人(政治形勢)

李鴻章主持洋務20多年,喜歡提拔私人舊部,致庸才充斥。而清中葉以後貪污成風,官吏在購置船械時從中取利,又利用「官督商辦」的企業謀利,以致洋務耗費大,收效微。

. 過份依賴洋人

洋務派推行新政,無論技術、原料均依賴外國,但列強不欲坐視中國富強,協助推動洋務的洋人多庸劣之輩,而供應中國的武器,亦多貴價的劣質貨。

外來的阻力

 

. 慈禧干預(政治形勢)

慈禧對洋務領導人持猜防態度,每每利用保守派加以牽制洋務派。奕訢即受慈禧的牽制而未能盡展抱負,最後請辭。

 

. 保守派反對(政治形勢)

朝中守舊大臣如倭仁、徐侗等認為西方科技是末藝,不足以救國;更視推行洋務為用夷變夏,破壞祖宗成法以亂天下,故大加阻撓。

 

. 經費不足(經濟形勢)

晚清財政拮据,實難擔大量經費,而籌備經費時,各省又不與合作,改革方案自然大打折扣;加上清中葉以後貪污成風,官吏又任意挪用洋務的經費,如慈禧就挪用3000萬兩海軍經費興建頤和園,以致洋務耗費大,收效微。

. 民智未開(社會風氣)

百姓守舊觀念濃,盲目反對新事物,以為火車、輪船為不祥之物,鋪設鐵路會破壞風水;加上鴉片戰爭後,百姓排外心理高漲,蔑視西方器物,洋務運動自難成功。

18世紀,英國工商業迅速發展,採取海外拓展政策,但對華貿易受到很多限制,最後依賴鴉片打開中國市場,終於引起中英衝突而演成鴉片戰爭。 

 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洋務運動的影響:             補充資料

 

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步,雖然30多年的改革未能扭轉清廷貧弱的命運,卻對當時及日後的中國有深遠的影響。以下簡述洋務運動的影響:

 

. 外交採忍讓政策

洋務運動期間,由於要依賴泮人,遂形成忍讓的外交政策,避免與外人發生衝突。如英國人馬嘉理被殺案(1975年),清廷與英簽訂《煙台條約》,給予英人更多權益;又如中法越南之戰,清廷在優勢下,自願與法國締結不平等條約,均為例子。

 

. 維新運動的產生

洋務運動期間,知識份子開始接受西方學說,且匯成西學改革之風氣,為日後維新運動提供有利的條件。洋務運動失敗後,有識之士深知單憑軍事改革,不足以救中國,,於是倡導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等各方面之全面革新,因而促成維新運動的產生。

 

. 軍事現代化

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武器、輪船,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,又改革陸軍、建立海軍,為中國國防之近代化奠下基礎。

. 開展近代工業

洋務運動創辦第一批民用企業,引進西方之先進設備和技術,改變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生產方式,開近代工業的先河。

. 興辦新式教育

洋務派創辦各種新式學堂,教授西方知識,翻譯西方書籍,派遣學生出洋留學,不單培養了一批洋務人才、傳播了西學,而且開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。

 

. 近代都市之出現

洋務事業多在沿海通商口岸開展,這些通商口岸漸漸變成工商業發達的近代都市,如上海、天津、南京、漢口等皆是。

 

. 新知識份子的出現

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對西方有較多認識的知識份子,如工程師、海軍軍官、翻譯官等,對日後的維新運動、立憲運動及革命運動均有重大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