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46kb)

 

1. 義和團產生的社會“背景”:

 

鴉片戰爭後,列強長期的侵略,刺激起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,加上經濟困境、社會不安,和清廷保守官員的支持、煽動,結果導致激烈排外的義和團事件。下述義和團產生的背景:

 

. 民族意識

義和團本為白蓮教一支,以「反清復明」為口號,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,盛行於山東、河南、河北一帶,乾隆年間曾遭禁絕。咸、同以來,中國受列強種種壓迫,義和團改以「扶清滅洋」為口號,山東一帶農民激於民族主義情緒,加入團練,義和團遂得以迅速發展起來。

 

. 教案頻生

外國傳教士來華日眾,部份教士自恃治外法權,橫行無忌,亦有中國劣民偽稱信教,借教會保護欺壓平民,以致教案頻生,而中國官吏因畏懼洋人勢力,未能公平處理,人民仇外心理日深,遂加入義和團的排外活動。

. 民生困苦

甲午戰後,列強紛紛在華設廠,加速農村經濟的破產,嚴重破壞中國剛萌芽的手工業;且清廷為償還賠款、外債,不斷增加賦稅,令民生日困。1898年,德國強佔山東的膠州灣,更沒收農田修築膠州鐵路,山東人民無法容忍,紛紛支持義和團,與洋人作對。

. 年年天災

1896年起,黃河幾乎年年崩決,甚至一年數決,河北、山東全為重災區;1899年,緊接兩年大旱,北方各省災情嚴重,災民無法為生,迫於鋌而走險,加入義和團作亂。

義和團的排外,使西方國家獲得一次入侵的藉口。八國聯軍不但攻佔北京,更迫使中國簽訂《辛丑條約》,清政府的威信破壞無餘,革命運動遂更形蓬勃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2.  清廷支持義和團的“原因”:

 

.  慈禧仇外

戊戌政變後,康有為及梁啟超在外人庇護下逃離中國,並在海外鼓吹保皇,抨擊慈禧。加上慈禧本想廢掉光緒,但遭外國公使反對,故此便將一切憤恨推到洋人身上,剛巧義和團以反洋為目標,正合慈禧心意,因而加以利用。

 

.  緩和排滿情緒

政局的動蕩、對外戰爭的失敗、不平等條約的簽訂、外國貨品的湧入、教案的不斷發生,清廷都束手無策﹐這時正好義和團打著「扶清滅洋」的旗號,清廷便利用它來轉移人民的怨憤,減弱排滿情緒。

 

.  官吏慫恿

朝中頑固大臣如剛毅徐侗毓賢裕祿等,愚昧無知,誤信義和團的符咒神功真可以刀槍不入,不僅袒護團民進行仇外、排外的活動,還極力慫恿慈禧招撫義和團,只求立功而不顧後果,終釀成八國聯軍之役。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3. 義和團崛起及擴張的“經過”:

 

. 原屬白蓮教

義和團本為白蓮教的支派,初名大刀會,以「反清復明」為號召,盛行於山東、河南、河北一帶,練拳唸咒,自稱神靈附身,不畏槍炮,乾隆年間曾遭禁絕。

 

. 仇外情緒日增

咸豐、同治以來,外患日亟,教案日增,國人仇外心理日烈,大刀會乘時改用「扶清滅洋」為口號,並標榜刀槍不入,一時大量民眾加入,聲勢日大。

 

. 山東巡撫庇護

  光緒年間,甲午戰敗,外患更形嚴峻,大刀會在山東屢生教案,然而先後兩任的山東巡撫李秉衡毓賢都袒護大刀會。時大刀會已改名義和拳毓賢乃命其再改名為義和團,承認其為合法團練,縱容團民拆鐵路、燒教堂、殺洋人,各國公使提出抗議。袁世凱繼任山東巡撫,嚴加征剿義和團,團民遂逃入直隸省。

 

. 慈禧默許

  直隸總督裕祿派兵圍剿,為義和團所敗,裕祿轉而與毓賢極力誇張義和團的忠勇和法術,慈禧為其所動,欲以團民驅逐洋人,一雪國恥,遂讓團民入京。1900年,義和團在北京大肆排外,圍攻外國使館,殺洋人,連藏洋書、戴眼鏡的中國人也不放過,各國抗議不果,率招致八國聯軍之役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4. 八國聯軍侵華的“原因”:

 

1900年,慈禧縱容義和團在北京大肆排外,招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。現簡述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:

 

. 仇外心重

維新運動失敗,外人袒護康有為、梁啟超,又阻慈禧廢光緒,慈禧極為不滿;且清廷對外戰爭屢敗,被迫割地賠款,而列強的經濟侵略和劃定勢力範圍,都令人民生活困苦。故上下仇外,支持排外活動,終引發中外衝突。

 

. 教案頻生

英法聯軍後,外國傳教士可到內地傳教,不免與國人發生衝突,燒教堂、殺教士等事經常發生,為保護國人,八國遂聯合出兵。

 

. 庚子拳變

1900年,慈禧縱容義和團在北京燒教堂、殺教士、炸鐵路、圍攻各國使館,更先後殺害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和德國公使克林德,外國抗議無效。最後,慈禧更主動向各國宣戰,於是八國遂聯合入侵。

 

. 門戶開放

門戶開放宣言後,列強以機會均等為原則,重視共同利益,其對華活動遂由獨立行動變為共同合作,促成八國聯盟攻擊中國。

 

八國聯軍之役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,結果是清廷被迫簽訂「辛丑條約」,此役對當時及日後的中國,影響深遠。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5. 八國聯軍侵華的“經過”:

 

.  聯軍初敗

1900年(光緒26年),慈禧縱容義和團入京大肆排外,拆鐵路、燒教堂、殺教士,列強向清廷抗議不果。610日,由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率領英、美、德、法、俄、日、意、奧八國組成的2000多名聯軍,藉詞保護使館,從大沽口經天津向北京進犯,但途中給義和團大敗,逃回天津租界。

 

. 慈禧宣戰

八國大怒,立即增援至一萬多軍隊,在617日攻陷大沽口。620日,義和團正式圍攻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,德公使克林德遇害。此時端親王載漪的等偽造的各國公使照會(要求歸政光緒,外人代收錢量及代掌兵權),慈禧被激怒,誤信義和團的力量足可禦敵,遂貿然在621日下詔向八國宣戰。但4日後卻久偷偷向各國議和。

 

.  聯軍入京

714日,天津淪陷,直隸提督聶士成陣亡;814日,德國將領瓦德西任聯軍統帥,攻陷北京,義和團和清軍潰敗,慈禧帶同光緒逃往西安。聯軍進入城後,藉口剿捕義和團,分兵攻取張家口、山海關、保定等地,焚掠屠殺極慘,其中以俄、德最為殘暴。

 

.  訂立《東南互保章程》

清廷下令向各國開戰時,兩江總督劉坤一、湖廣總督張之洞、兩廣總督李鴻章、山東巡撫袁世凱及閩浙總督許應騤等協同認為朝廷自624日以後所下的詔令,概為偽詔,相約不理清廷的宣戰令,並由劉坤一負責與各國領事訂立《東南互保章程》,宣佈中立,答應保護外人,因此東南各省得以幸免於禍。

 

.  訂立《辛丑條約》

慈禧抵西安後,一面下詔罪己,一面急召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與聯軍議和,在19001222日,列強提出「議和大綱」。俄、德最初有意藉此瓜分中國,唯日本以國力未充,不願此時瓜分中國,英、美亦不贊同,美國更重申門戶開放主張。當時各國因利害不一致,爭議9個多月,為免衝突,終於190197日與中國訂立《辛丑條約》,正式結束八國聯軍之役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6. 《辛丑條約》的“內容”:

 

八國聯軍入京後,慈禧急召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與聯軍議和,幾經波折,終於190197日訂立《辛丑條約》,參與訂約除有英、美、德、法、俄、日、意、奧八國外,尚有比、西、荷。《辛丑條約》的主要內容如下:

 

. 懲兇謝罪

因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和德國公使克林德書記被義和團殺害,中國須派親王赴德、日謝罪,並懲辦與義和團有關的官員。

 

. 賠償鉅款

賠款四億五千萬兩,分39年償還,連利息共九億八千二百餘萬兩,以關稅、鹽稅為擔保。

 

. 設使館區

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,由各國駐兵防守,華人一概不准居住。

 

. 允許駐兵

禁止輸入軍火兩年;拆毀北京至大沽口所有炮台;准許各國在北京至山海關沿線12處要點駐兵。

 

. 修定通商

各國通商章程中應修改之處或其他應辦的通商事項,清廷一概應允。

 

. 置外交部

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交部,位在六部之上,並變通各國使節覲見禮節。

 

. 禁止排外

永遠禁止人民設立或加入排外組織,犯者處死;地方官不防範或鎮壓者,即令罷官;凡曾排外的城市,一律停辦科舉5年。

 

《辛丑條約》是一更喪權辱國的條約,使中國淪為次殖民地,清政府的威信破壞無餘,革命運動遂更形蓬勃,中國內部也面臨更大的變局。

 

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∼

 

7. 義和團事件\八國聯軍之役\《辛丑條約》的影響:

  

1900年,清廷縱容義和團在京大肆排外,招致八國聯軍之役,攻陷北京,在1901年,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《辛丑條約》。以下析述義和團事件\八國聯軍之役\《辛丑條約》的影響:

 

. 領土主權受損

《辛丑條約》規定列強可在京劃定使館區,派兵駐守,華人不得入住,形成「國中之國」,破壞中國領土完整。條約又規定作亂地區停試5年,永遠禁止仇外團體等,中國內政之權大受干涉。

 

. 國防武裝盡失

條約規定禁上中國輸入軍備兩年,益使中國軍備落後於西方;又規定拆去大沽至北京的炮台,准外國駐兵於京津至山海關等地,等於解除中國武裝,撤去中國國防。

 

. 經濟更形枯竭

「庚子賠款」高達九億多兩,數額為歷次條約之冠,而外債以關稅、鹽稅等為擔保,令中國經濟命脈操諸外人手中,國民經濟陷於困頓,再難言發展。

 

. 民族自尊受挫

義和團事件乃清廷、士大夫及人民合成之排外力量,結果徹底失敗,國人民族自尊深受打擊,由排外、仇外轉為懼外、媚外。而清廷為延續國祚,對洋人百般諂媚,國家尊嚴盡失。

 

. 民族地位低落

各國輿論均認為義和團行動暴戾,視中國人為野蠻民族,從此中國國際地位更形下降,華僑及留學生在國外備受歧視。

 

. 形成地方軍閥

 「庚子拳變」時,東南各省不奉朝命,擅自貿各國訂立「東南互保章程」,劃地自保,宣佈中立,開地方政權脫離中央之先例。此後,地方督撫權力日增,實為辛亥革命後各省獨立及民初軍閥割據之先聲。

 

. 促成辛亥革命

八國聯軍一役,清廷盲目向外宣戰,充份暴露清廷的愚昧無能;《辛丑條約》的喪權辱國,國人益覺清廷無藥可救,於是紛紛走上革命一途,促成辛亥革命。

 

. 引起日俄戰爭

俄國乘義和團之亂,派兵強佔中國東北,《辛丑條約》訂立後,各國先後撤兵,但俄國仍不撤兵,與日本利益有衝突,日、英遂結盟,防範俄國東侵,終引發1904年的日俄戰爭,中國東北成日俄戰場。

 

義和團的排外,使西方國家獲得一次入侵的藉口。八國聯軍不但攻佔北京,更迫使中國簽訂《辛丑條約》,清政府的威信破壞無餘,革命運動遂更形蓬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