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泰山記
向上

首頁
詩
詞
曹劌論戰
登泰山記
峨嵋山月歌
項脊軒志
與妻訣別書
三峽
為學
金瓶梅

 

泰山之陽,汶水西流,其餘,濟水東流.陽谷旨入汶,陰谷旨入濟.當其南北分流,古長城也.最高日觀峰,在長城南十五里.

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師乘風雪,歷齊河,長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長城之限,至於泰安.是月丁未,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.四十五里,道皆砌石為磴,其級七十有餘.泰山正南面有三谷.中谷繞泰安城下,酈道元所謂環水也.余始循以入,道少半,越中嶺,復循西谷,遂至其巔.古時登山,循東谷入,道有天門.東谷者,古謂之天門溪水,余所不至也.今所經中嶺及山巔,崖限當道者,世皆謂之天門雲.道中迷霧冰滑,磴幾不可登.及既上,蒼山負雪,明燭天南,望晚日照城廓,汶水,徂徠如畫,而半山居霧若帶然.

戊申晦,五鼓,與子穎坐日觀亭,待日出.大風揚雪積雪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,山也.極天雲一線異色,須臾成五彩,日上正赤如丹,下有紅光動搖承之,或曰:此東海也.回視日觀以西峰,或得日,或否,絳皓駁色,而皆若僂.

亭西有岱祠,又有碧霞元君祠.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.是日,觀道中石刻,自唐顯慶以來,其遠古刻盡漫失.僻不當道者,皆不及往.

山多石,少土.石蒼黑色,多平方,少圜.少雜樹,多松;生石罅,皆平頂.冰雪,無瀑水,無鳥獸音跡.至日觀數里內無樹,而雪與人膝齊.

桐城姚鼐記

有用書籤:

bullet譯文
bullet注譯
bullet賞析

譯文

泰山南面,汶水西逝;泰山北面,濟水東流.朝南的山谷,水流都入汶水;朝北的山谷,水流都入濟水.作為南北谷的分界,是古代齊國的長城.泰山的最高點日觀峰,在長城南邊十五里處.

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出發,途經齊河,長清,穿過泰山西北谷,翻越山谷的界限長城,抵達泰安.這月丁未日,與知府朱子穎從南麓登山.四十五里的山路,都是用石頭砌成的臺階,共有七千餘級.泰山正南面有三道山谷,中間那道山谷的水,繞著泰安城,即酈道元所說環水,我開始順著這道山谷入山,走了一半路,越過中嶺,再順著西谷攀登,就到了山頂.古時登山由東谷進入,路上有天門,東谷古時候叫天門溪水,我未走到那裡.今天所經從中嶺這條路,當道崖壁對峙如門限,人們都叫它天門.路上霧氣迷人,冰封雪楝,臺階滑得幾乎不能上登,乃至登上山頂,只見青山都覆蓋著厚厚的白雪,南邊的天空被雪光反射得通明透亮.這時縱目遠眺,泰安地沐浴在夕陽之中,汶水,徂徠景色如畫.停在山腰的雲霧卻像飄帶一般.

戊申日,已是月底了,這天五更時分,我與子穎坐在日觀亭上,等待日出.大風揚起積雪撲打在我的臉上,亭東從腳以下都瀰漫著雲霧,隱隱約約地看到雲霧中露出數十個像白色骰子似的東西立在那裡,原來是被雪的山尖.天末有一線顏色奇異的雲彩,一會兒變成五顏六色.太陽升起來了,當中像朱砂一樣赤紅,下面有搖動的紅光托著.有人說,這是東海.回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,有的照到陽光,有的照不到,山色紅日斑駁,而且都彎腰曲背似的.

亭西有岱祠,又有碧霞元君祠.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以東.這天,看路上的石刻,都是自唐代顯慶年間以來的.其遠古碑刻,字跡完全漫滅了.在偏僻之處,不是路上能看到的,都來不及前往觀看.

此山多石少土.石危蒼黑,平正的多,圓形的少.少雜樹,多松樹.松樹生根石縫中,樹頂都是平的,冰雪凝結,沒有瀑布,也沒有鳥兒的聲音,野獸的蹤跡.到了日觀峰,數里之內都無樹木,積雪卻有人膝那麼高.

桐城姚鼐記

注譯

bullet 泰山:又名岱山,泰岱,岱宗.在山東泰安城北.為我國五嶽之首,稱東嶽.名勝古蹟甚多,遊人絡繹不絕.
bullet 姚鼐,(1731~1815)字姬傳,號惜抱,安徽桐城人,與劉大魁和方苞共稱桐城三祖.主張文章必須義理,考據,辭章三者合一,所著古文簡潔嚴整,清通自然.山水小品別具風格,描摹山川景色有動人之處.著有惜抱軒文集.
bullet汶水,即大汶河,發源於萊蕪東北的原山,向西南流經泰安縣東.
bullet 濟水,又稱沇水,發源於河南王屋山,流至濟南城北,經小涓河入海.
bullet丁未,干支紀日,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三月廿八日.
bullet朱孝純,字子穎,山東歷城人,與姚鼐同為劉大魁弟子.
bullet中嶺又稱中溪山.
bullet徂徠,山名,在泰安城東南四十里.
bullet戊申,干支紀日,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三月廿九日.
bullet 岱祠,祭祀泰山之神東岳大帝的神廟,殿宇莊嚴,石碑林立,為我國現在最完整的寺廟建築.
bullet 碧霞元君祠,又稱碧霞祠,宋代時建,是泰山絕頂的金碧輝煌的古代建築,祠內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.碧霞元君相傳為東岳大帝的女兒.
bullet顥慶,唐高宗李治的年號
bullet 皇帝行宮,皇帝出行時的宮殿,乾隆十三年春,清高宗巡視山東登泰山時的下榻處.

賞析

作者是在嚴冬暮時,頂風冒雪登山遊覽的,其筆下景物具有時令特點,加上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,把雄偉的泰山寫得格外壯麗.

'蒼山負雪,明燭天南,望晚日照城廓,汶水,徂徠如畫,而半山居霧若帶然.'雪後初晴,在泰山頂上望夕照,那雪光照亮的南天,夕陽下的城廓,那落照間的汶水和徂徠,那飄帶似的半山雲霧,即使高明的攝影師,也難得拍攝如此美麗的鏡頭.

'戊申晦,五鼓,與子穎坐日觀亭,待日出.大風揚雪積雪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,山也.極天雲一線異色,須臾成五彩,日上正赤如丹,下有紅光動搖承之...'一段自五更到太陽從東海冉冉上升,整個日出的過程都作了生動的描寫,而且清楚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的動景.人們從這不到百字的段落裡,看到六幅彩色圖畫.

文章從交待泰山形勢,遊山時間,登山途徑,攀登情況,到描寫山上所見各種景物,章法非常嚴明,語言雅潔和準確,文中時有考據筆墨,如中谷繞泰安城下,酈道元所謂環水也觀道中石刻,自唐顯慶以來,其遠古刻盡漫失...都順勢穿插,自然妥貼,無冗繁之感.這都體現了桐城派的古文特色.

歷代文人遊泰山都寫下不少遊記,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寫得最好的一篇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