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te.jpg (6906 bytes)  以戒慧助定  消除五陰妄想法要 37A

 

標說五陰皆以妄想根本

 

A 推原生起元虛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總明五陰皆以妄想為本

精真妙明的本覺真心,本來圓滿清淨,本無世界(依報)、眾生(正報)、虛空1、界內分段生死及界外變易涅槃2,皆因五陰妄想之所生起,但是本覺妙明心中,元無五陰,如《心經》云:「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」。真空實相中本無也:

五陰 妄想之源 所生妄相 五濁
色陰 堅固妄想 依、正二報及虛空 劫濁
受陰 虛明妄想 界內分段生死 見濁
想陰 融通妄想 界內分段生死 煩惱濁
行陰 幽隱妄想 界內分段生死 眾生濁
識陰 虛無妄想 界外變易涅槃 命濁

 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喻妄生非實

 

推究這五陰妄想的根元,皆是因本覺妙明精真,一念無明妄動,而成業識(第一細);依動故能見,發生見分(第二細);依能見故境界妄現,發生相分(第三細);既有見、相二分,遂發生有情世間,及器界世間。如是空、見不分,色陰與劫濁並起。性搏四大,受陰與見濁並起。根、塵相識,想陰與煩惱濁並起。知見欲留,業運常遷,行陰與眾生濁並起。性中相知,用中相背,識陰與命濁並起(參閱 15B)。

總以不了惟心,用諸妄想,展轉妄成五陰。如演若達多(喻眾生)迷頭(喻迷真心),認影(喻認妄想)狂走(喻轉成五陰妄想)。由於眾生不知真心本有,而妄迷如失,如演若頭本在,而妄驚其失也!不達五陰妄想本空,而誤迷為有,如演若影非實,而認為真也(若悟本頭,識知狂走為一虛妄;若悟真心,識知五陰為一虛妄)!

 

B 判決倒計非是

五陰妄想的產生本沒有實在的基因,只是妄想展轉相因,遞為種子,乃於妄想中,假立因緣性,這已是方便,並沒有真實的意義(指內教學者,權、小所計);何況外道邪見,撥無因果,復又昧於因緣,稱五陰為自然性。不知那虛空性,看似不動不壞,實在乃是由幻妄所生3,更說甚麼因緣、自然,都不過是眾生妄心顛倒分別,妄生計度罷了4

阿難!若能知道妄想所起之處,尚可說妄想因緣;若沒有妄想的起處可得,當體全空,那麼說妄想因緣,就元無所有了。須知因緣之義,乃內教權、小不了義之說,尚非真實,何況外道,並因緣也不知,都謬推為自然,豈不更加虛妄?

 

C 結歸故說妄想

是因緣、自然二計俱非之故,所以如來為你明白指出,五陰雖有堅固、虛明、融通、幽隱、虛無等差別,但同是妄想以為根本,別無他物5

 

  備注

1 如文殊偈云:「漚滅空本無,況復諸三有」?【參閱 20B-1

2 如前云:想相為塵,識情為垢,二俱遠離,則汝法眼,應時清明。【參閱 16

3 如文殊偈云:「迷妄有虛空,依空立世界」。【參閱 20B-1

4《正脈》云:此中所以必斥二計者,良以五陰始從妄想而生,雖有恆無;終依倒計而住,雖無恆有,所謂從畢竟成畢竟,是故二計不忘,則五陰牢不可破矣!所以如來欲掘妄想之原,先斥所依之計也!

5 斯正如來,欲令眾生,了妄無因,知真本有也!蓋佛自第一卷,普判眾生誤認文云:「一切眾生,從無始來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(此迷真),用諸妄想(此認妄)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」(參閱 2.1)。遂將妄想二字,重重開示,至此五陰,說出五種妄想,以為其本,分作五重,一一詳示,乃見為人一片婆心,成始成終之至意也!亦見本經,十卷文字起結脈絡勢若迴龍首尾相顧也!

《正脈》云:所以說五陰同是妄想者:一欲眾生了見五陰真正本因,而破除無難,二欲眾生捐捨五陰遍執情計,而達妄無惑矣!

 

prev buddhabut-l.jpg (2511 bytes) buddhabut-r.jpg (2516 bytes) next

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,歡迎廣為流傳,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,若有借用,請載明出處!